今年以來,秦皇島盧龍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“三農”工作的重要論述,認真落實省委十屆二次全會精神,堅持內外兼修、軟硬兼施、標本兼治、常長兼顧“四兼”做法,深入開展春季攻堅、夏季提質、秋季獻禮、冬季收官農村人居環境整治“四季行動”,推動美麗盧龍建設,加快實現綠色發展、生態富民,繪就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畫卷。
堅持傳統特色、內外兼修,推動從“盆景美”邁向“風景美”
圍繞“潔、齊、綠、美、景、韻”六字標準,堅持院內和院外、村內和村外、主街道和背街小巷“三個并重”,盧龍縣深入開展村莊凈化綠化美化行動,鄉村面貌煥然一新。
以克論凈清垃圾。把城市以克論凈環衛模式向農村延伸,聚焦解決群眾最關心、最現實、最急需的村莊“臟亂差”問題,開展清生活垃圾、清建筑垃圾、清庭院室內、清衛生死角等“十清”活動,共清理村內生活建筑垃圾7896立方米,村內坑塘、水渠及路邊排水溝1260處、柴草20201處、殘垣斷壁155處。村莊可視范圍內無積存垃圾,基本實現“戶戶干凈、家家整潔”。
以綠增美塑景觀。堅持“能綠則綠、能綠盡綠”原則,大力開展村莊“四旁”綠化、街道綠化、庭院綠化,共栽植各類景觀及經濟林苗木33萬余株,全力營造“村在樹中、路在綠中、人在景中”的綠美鄉村,全縣新創建“小三園”9300個,打造了燕河營鎮燕飛路、印莊鄉畢家窩鋪、陳官屯鎮年家洼等一批可看可游的節點景觀,昔日的小村莊成為了現在的“網紅打卡地”。
以畫為韻提氣質。堅持“一村一特色、一村一主題”,根據每個村的特點,融合地域特色、旅游資源、歷史沿革等要素,因地制宜打造文化墻、微景觀,宣傳歷史文化、產業特色、發展變化。據統計,今年以來,共建設文化墻6萬多平方米、微景觀1萬余個,不僅提升了村莊氣質,而且發揮了“成風化人、淳化民風”的作用。
堅持系統治理、軟硬兼施,推動從“顏值美”邁向“鄉愁美”
盧龍縣堅持村容村貌和文明新風“兩手抓”,增強群眾獲得感,推動形成文明鄉村、良好家風、淳樸民風。孫田各莊村、鄭莊村、青龍河村被評為全國文明村,印莊鄉被評為全省文明鄉鎮,牛柏各莊等7個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。
加大投入,提升基礎設施水平。堅持標準引領,規劃先行,完善村莊發展規劃,理清村莊發展思路,明確村莊定位、發展目標、重點任務;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力度,整合農業、教育、衛生、文體、交通等部門資金1.5億元,實施道路硬化、村莊亮化、飲水安全、村衛生室建設、綜合服務站建設、文體設施建設等項目,推進城鄉交通、垃圾處理、供水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,行政服務、文化服務、教育、醫療、互聯網等公共服務產品向農村覆蓋。
移風易俗,推進民風潛移默化。堅持以文化人,建設13個鄉鎮史館和72個村史館,編創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,有效激發廣大群眾熱愛家鄉、建設家鄉的熱情;研究制定《盧龍縣鄉風文明建設實施方案》,印發《盧龍縣推進移風易俗、培樹文明新風倡議書》《盧龍縣清明節文明祭祀倡議書》2萬余份,組建68支特色宣講小分隊活躍鄉村,采取“紅馬甲”“文藝輕騎兵”等形式開展活動830余場次,引導群眾樹立文明衛生意識,自覺改變行為陋習,倡導文明、科學、綠色、健康生活方式。
文明實踐,豐富精神文化生活。依托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縣建設,打造縣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、13個鄉鎮(開發區)實踐所、438個村級實踐站;加強農村文化供給,今年以來舉辦文藝活動600余場次;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,評選出文明鄉鎮12個,占比100%,文明村400個,占比73%;廣泛開展新鄉賢、“星級文明戶”“好兒女”“好婆婆”等評選活動,培育先進典型700余人,形成了學有榜樣、趕有目標、見賢思齊的良好氛圍。
堅持富農強村、標本兼治,推動從“路線美”邁向“全域美”
盧龍縣在治標的同時,更加注重治本,從源頭上、根本上解決問題,實現產村融合,謀求綠富共贏。
市場化全域保潔。實行城鄉環衛一體化,將全縣域納入市場化保潔范圍,每村配備一定數量的保潔員和垃圾桶等設施,堅持“戶分類、村收集、鎮轉運、縣處理”,對生活垃圾實行“統一收集、統一運輸、統一處理”,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100%。
根本化治亂治污。成立生態環境保護服務中心,全域禁放煙花爆竹,推進甘薯集中加工,農村生活污水100%無害化處理,實施龍鳳河污水處理廠改造、王深港攔河閘重建工程,全縣主要河流水質全部達到考核標準;全面推進畜禽糞污綜合整治,399家規模養殖場全部配建糞污處理設施,資源化利用率達到98%以上;鼓勵開展秸稈肥料化、飼料化、能源化利用,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8%。持續加大耕地地力保護力度,農膜回收率達到90%。
綠色化低碳發展。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,開展國土綠化行動,全縣營造林3.6萬畝;積極調整產業、能源結構,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等綠色經濟,垃圾焚燒發電、大唐新能源等項目扎實推進,全縣新能源企業達到6家,總裝機容量18萬千瓦,年節約標煤12.65萬噸;加強農文旅業態融合發展,碧霞山莊→木井鎮休閑農業園區→盧龍左右生態谷→柳河山莊→柳河溪谷旅游線路被評為省級夏季休閑旅游精美線路,鮑子溝被評為河北省美麗休閑鄉村,全國休閑農業旅游示范點達到3家。
堅持群眾共建、常長兼顧,推動從“一時美”邁向“長久美”
盧龍縣堅持立足當前、著眼長遠,常長結合、固化做法,建章立制、力求長效。
黨建引領,凝聚合力。深入開展“四亮四化四比”活動,夯基礎、強堡壘,抓管理、提質效,優秀經驗做法在中央電視臺《新聞聯播》播發;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,廣大黨員在人居環境整治中走在前、當標桿,定期開展義工活動,帶動群眾大力弘揚“一渠百庫”精神,成為人居環境整治的參與者、建設者、受益者。
擂臺比武,激發動力。創新“紅黑榜”評比機制,充分考慮鎮村基礎條件,注重考評提升質效和變量,定期評選出紅黑榜鄉鎮和村莊,今年已評選出紅榜村30個、黑榜村36個;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觀摩拉練活動,示范引領帶動,激發工作干勁,推動形成上下聯動、干群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。
健全機制,突出長效。健全網格管護機制,實行縣領導包鄉鎮、鄉鎮領導包片、鄉鎮機關干部包村、村“兩委”干部包街道、黨員和村民代表包戶的“五包”模式,明確管護責任區域,細化內容標準;健全群眾長效參與機制,將村莊保潔、農戶門前衛生保持、定期大掃除等全部納入村規民約,評選美麗庭院5000戶,增強群眾維護環境衛生的自覺性;健全資金長效保障機制,通過財政配套解決部分、村集體經濟解決部分、群眾投工投勞解決部分,籌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管護資金;綜合各村地理位置、集體積累情況劃分“自力更生、產業帶動、改善提升、機制管用、規劃引領”五種類型,實現了“沒錢辦有錢事”,凝聚了工作合力。(秦皇島日報 記者馬雪峰 王瀟瀟 通訊員毛曉永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