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讓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、化作經常,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?!绷暯娇倳浀倪@一要求,意義深遠,很需要我們認認真真地領會、扎扎實實地踐行。
融入日常、化作經常,意味著持之以恒、常學不懈。這么做,皆因為,雷鋒精神蘊含著永恒的價值。60年來,社會巨變,但雷鋒精神始終綻放異彩、生生不息,像蒲公英的種子播撒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。雷鋒精神永不過時,鍥而不舍地學習,大可轉化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。
“如果你是一滴水,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?”……雷鋒的心語揭示出,雷鋒精神堪稱“凡常中鑄就的偉大”,印證了平凡瑣碎可以飽滿豐盈,涓涓細流能夠匯成江海。也就是說,融入日常學、化作經常學不僅極具必要性,而且很有可行性,你我他等等普通人均可為。
融入日常,化作經常,需要擺正平常日與“紀念日”的關系。每年3月5日“學雷鋒紀念日”前后,很多單位紛紛開展做好事活動。學雷鋒,掀高潮,目的是助推平時起波瀾。我們要走出“學雷鋒就是3月5日前后這幾天”的誤區,“平常日”與“紀念日”相銜接,變“雷鋒三月里來四月走”,為一波一波的活動延伸,無時無刻寫續篇。
融入日常,化作經常,需要全面、準確地理解和把握雷鋒精神。雷鋒作為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,事跡十分豐厚,境界相當深邃。他那種“對同志像春天般的溫暖,對工作像夏天般的火熱,對個人主義像秋風掃落葉一樣,對敵人像嚴冬一樣殘酷無情”,堪稱其心靈與實踐的寫照。圍繞這些全面學,抓住精髓深入學,將時空延伸,把內容拓展,無論走向社會還是立足本職崗位,無論面對熟人還是在生人面前,無論統一組織還是個體行動,時時處處都可學。否則,以為學雷鋒就是上街搞衛生、做免費為人理發等好事,拘泥于“走出去、扎堆搞”的單一形式,學雷鋒也就很難融入日常、化作經常了。
融入日常、化作經常,需要建立相應的推進機制。譬如,創新“紀念日”的活動——除了上街做好事,還可在單位內部組織重溫雷鋒事跡和日記,舉辦學雷鋒座談會、典型報告會,開展演出、演講、表彰活動……形式多樣化,感染更強勁,顯然有助于學雷鋒常態化。再如,對學雷鋒的先進單位、人物和事跡,要隨時表彰,而不必抻長時間“攢一塊”。宣傳、動員變及時、成常態,融入日常學雷鋒、化為經常學雷鋒的局面,就會生動展現在我們的面前。(秦皇島日報 王紹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