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這里圖書種類挺齊全,大人小孩都愿意來,不僅解決了看書難,也讓我們在茶余飯后、農閑時節有了一個好去處?!?月18日,在昌黎縣西王莊村的一家“農村書屋”里,村民楊冬蘭找到了自己心儀的書籍,喜悅之情溢于言表。
像這樣的借閱場景每天都在書屋里發生著。書屋的創辦人叫趙潤明,今年69歲,是一名有著37年黨齡的退休老黨員。年輕時他當過農民,后來通過不斷讀書學習考到鄉鎮,開始服務農民。從那時起,他就有了“讓村民多學文化”的質樸夢想。他自辦“農村書屋”,42年如一日,讓村民免費閱讀,成為知識的“引渡者”。
趙潤明從小就熱愛閱讀,書籍激發了他扎根心底的讀書夢,也豐富了他的精神世界。年輕時,他了解到村民文化生活匱乏,便萌發了自辦一個“農村書屋”的想法。1981年,他用自己和妻子的藏書在自家老宅創辦了一家“農村書屋”—— “新農村圖書館”,免費對外開放。
書屋一辦就是42年。如今,走進這家“農村書屋”,只見幾乎每一個角落都擺滿了書。這些書包羅萬象,包括科學百科、農業知識、地方文史、鄉土文學、紅色經典、生活常識和政策法規等??紤]到農村群眾的實際情況,趙潤明將書籍分類整理,不僅可以免費看,還可以免費外借。每天清晨,趙潤明和老伴兒吃完早飯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整理書屋的報刊、雜志和各類書籍,做好報刊及圖書的分類、登記、上架和免費借閱登記等日常管理工作。此外,他們每天還要擦拭、清掃書籍上的灰塵,讓小小的書屋窗明幾凈,一塵不染。對每一個來書屋的村民,趙潤明都熱情接待,耐心講解,幫助他們查找相關書籍。即使不在規定的開放時間里,只要有人敲門,他也馬上開門迎接。雖然在很多人眼里,這活兒是“又累又不賺錢”,但看著村里的鄉親和孩子們能夠學到知識,有所收獲,趙潤明覺得特別開心。
“我自己愛看書,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通過讀書開闊自己的眼界,豐富自己的頭腦?!睘榱税褧蒉k得更好,多年來,趙潤明到處搜羅書籍,不斷滿足村民的閱讀需求。他告訴記者,很多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珍貴書籍都是他年輕時從北京背回來的?!澳菚r候一發工資,我就迫不及待地坐上火車到北京‘淘’書,那里的圖書資源太豐富了,讓我眼花繚亂,常常買完書,全身上下就僅剩下回家的火車票錢?!?/font>
如今,網絡購物發達,為了淘到心儀的書籍,趙潤明專門學會了網購,從銷售平臺上找尋、購買心儀的書籍?!拔颐吭露紝⒐べY的十分之一拿出來購買書籍,這樣才能不斷豐富書屋內的圖書資源,為書屋增添新鮮的‘血液’?!?/font>
多年來,趙潤明的書屋總是門庭若市,來來往往閱覽、借書的人絡繹不絕。隨著借閱人數的增加,幾十平方米的地方顯得很是狹窄。2007年,趙潤明又蓋了6間平房,新增200余平方米的地方用來存放書籍,大大方便了群眾前來閱讀。據統計,從1981年書屋建成至今,這里的圖書從最初的幾千冊增加到了現在的10萬余冊,檔案資料已達2萬余冊,累計借閱圖書兩萬余冊,閱讀人數達到兩萬余人次。
每到寒暑假,趙潤明的“農村書屋”便成了孩子們的“第二課堂”。孩子們不僅能免費瀏覽、借閱豐富多彩的書籍,還能在這里集中討論交流,很多原本愛玩游戲的孩子,慢慢地變得愛看書了。
趙潤明還將自己的書屋提供給附近的學校、縣內機關團體,用來開展書刊閱覽、科普培訓、書畫評展等活動,服務本地及外地讀者近萬人次。
隨著時間的推移,趙潤明從村民口中的“小趙”變成了“趙爺爺”,書屋的“??汀币矒Q了一批又一批。但小小的書屋仍充滿了生機活力,為一代又一代人提供著知識的源泉。
書屋讓村民在讀書、看報中學文化、學技術,汲取“知識的力量”,發揮了普及科學知識、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作用。
如今,已近古稀之年的趙潤明仍懷著一顆老黨員火熱的心:“我要繼續堅持下去,把書屋辦得紅紅火火,讓自己的余熱發出更大的光芒?!保ㄇ鼗蕧u日報 記者安淼 通訊員賈一凡 牛春富)